
山西的花饃,除了可以果腹,還承載著傳承禮俗的重要作用,因此流傳著“有饃就有事,有事就有饃”的說法。而由此發展而來的面塑將風俗民情融入其中,幾個世紀長盛不衰,成為了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饃,是因花式多樣而得名,在繁重農事外解放和激發了農婦們的心靈手巧和藝術想象,是中國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的藝術見證;x之所以能在多地流行,成為影響極為深遠的獨特記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近代以來當地為主食為小麥且物產不如南方及多水地區豐富,人們以面粉為主要食物,也成為了各種典禮上的供奉主角,幾乎可以說它伴隨并見證了當地人的一生。

花饃在長期的傳承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制作程序和用料要求。將面揉和均勻,軟硬適度,使蒸熟的面制品不開裂萎縮,光澤飽滿,形態如生。制作工具主要靠手,輔之以小梳、小剪和小鐵錐子等日常方便獲取的物品,靠搓、剪、壓、擠等手工藝制出各種動物、各色花樣的面制品,造型生動逼真,透出天然質樸神韻。春節前后,盛行花饃地區的人要準備“花糕”“棗山”“錢龍”“棗糕”等作為供奉的貢品,制作“茶果”“柏枝”等招待客人,還有豬、羊、魚、虎、兔、佛手、石榴、蓮花、柿子、馬蹄等造型的面食,用以祈福六畜興旺、財源茂盛、福壽平安。

在更多時候,娘家給出嫁的女兒送“盤饃”,蓮花上面扎一對男童幼女,寓意“連生貴子”。小孩過12歲生日時,老人家也會制作一個直徑一尺多的“花兒箍攔”,在圓形面圈上捏塑著各種動物和花卉,如“麒麟送子”“鳳凰戲牡丹”等,祝愿孩子平安成長、長命富貴,借動物和花卉表達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老人過壽,通常要制作“壽糕”“壽桃”。壽糕是一層面餅一層紅棗,層層疊疊摞起來,寓意“壽高”;壽桃則是一個桃形面塑,桃尖涂成紅色,周圍塑有“松鶴延年”“鹿鶴同春”“五福獻壽”等,表達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槿⒅,男女兩家都蒸大“喜饃”,辦喪事在靈堂前供奉“小食兒”,清明節,捏制面人頭和“寒燕兒”等面塑。

花饃代表著山西人古老的食文化,仿佛是一個戲臺,與山西各種面食共同演繹著黃土高原上的風雨人生,向世人傳達著他們對生活的憧憬與祝福。